大礼议

政治论争事件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十七年(1539年)间的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1],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及其群臣之间围绕其生父、生母的尊崇典礼而进行的论争[2]建文元年的“靖难之役”、景泰末年的“夺门之变”并称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三大案”[3]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驾崩,无子继嗣,采用首辅大臣杨廷和的建议,按兄终弟及的办法,选定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杨廷和等认为明世宗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应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而明世宗不接受,他多次下诏尊加其父徽号都被杨廷和等大臣封还[4]。嘉靖四年(1525年),明世宗下令在太庙旁另立世庙,后改为“献皇帝庙”。嘉靖十七年(1539年),明世宗尊其父为睿宗,奉其神主入太庙。至此,大礼议以嘉靖皇帝的全面胜利而告终[2]

大礼议使得杨廷和明世宗两人形同陌路,杨廷和不但被削官为民,还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5],不仅对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整个大明王朝的言官体系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1]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礼议

结束时间1539年(嘉靖十七年)

开始时间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6]

参与人物杨廷和、毛澄、张璁、杨慎

本质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