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使

古代官名

枢密使又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枢密,是古代官名。“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任该职者一般为文官,且往往即由同平章事兼任[1-3]

唐宪宗元和四年任宦官为枢密使,为枢密院主官,枢密使一职自此始。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名义干预朝政,以至操纵君主的废立。唐昭宗时尽诛宦官,始改用士人为枢密使。朱温(梁太祖)称帝,改名崇政使,以君主左右最亲信大臣任此职,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后唐复称枢密使。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权侔于宰相”。但到了宋代,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1-2]

基本信息

中文名枢密使

建立时间唐后期

说明以宦官充任的枢密院主官

历史文献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

职能枢密院主官

属性古代官名

演变方式内廷化向外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