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

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

东汉末年(184年-220年),是指黄巾起义开始,直到曹丕称帝结束这段时期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持续36年,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兼并。东汉末年结束后,开始了三国时期[1]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兵马,再加上朝廷内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无力管辖地方势力,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着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公元184年2月,河北巨鹿人张角领导了农民大起义,经过九个月的战斗,黄巾起义在董卓皇甫嵩的镇压下最终失败,但黄巾军给了东汉王朝沉重的打击[2]。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驾崩,汉少帝刘辩继位[3]。公元190年,董卓废了汉少帝刘辩,拥立9岁的刘协即位,即汉献帝,并迁都长安。公元192年,董卓在司徒王允的设计下被吕布杀死。公元196年,汉献帝在曹操“挟持”下迁都许昌。曹操之后在官渡之战等战役中统一了北方。但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胁迫汉献帝退位,并改国号为东汉末年结束[4]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东汉末年

外文名The last years of Han Dynasty

时间公元184年-公元220年[5]

开始标志黄巾起义

结束标志曹丕篡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