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

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丹霞地貌,是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通常具有“顶平(圆)、身陡麓缓”特征。它主要发育于中新生代陆相近水平厚层状紫红色砂岩、砾岩中。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营力为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堆积风化剥落化学溶蚀[1]

中国早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以及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已有对多处丹霞地貌现象的记述。现代丹霞地貌的考察和论述,冯景兰等在1928年广东仁化丹霞山进行地质考察时对红色砂砾岩层上发育的地貌作了描述,并将该红层命名为丹霞层,丹霞一词从此引入地学范畴。1939年,陈国达发表论文正式应用了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学术名词。中国广东省仁化丹霞山是丹霞地貌发现地,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中国丹霞地貌主要发育在中生代内陆盆地中,侏罗纪至古近纪时沉积了以厚层砂、砾岩为主的红色地层。丹霞地貌的演化始于古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地壳总体上趋于上升,盆地抬升为高地,红层局部发育断裂、节理和变形,形成的久流水系,流水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切割,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巷谷。由于红层产状不同,丹霞地貌顶面形态有乎顶圆顶尖顶以及单斜山脊等多种类型。

丹霞地貌发育过程受流水风化重力等外动力作用,随着流水切割,崖壁崩塌不断后退,“巷谷”逐渐展宽,山顶面积继续缩小;发育过程中局部地方还受到生物溶蚀(碳酸钙岩层)、浪蚀(滨海)作用;受间歇性构造隆升的影响,表现出陡崖多层状的复杂坡面组合。丹霞地貌分布遍及中国绝大部分省区,从江南诸省向西北包括贵州四川延至甘肃是丹霞地貌较集中也较典型的地区。2010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2]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丹霞地貌

外文名Danxia landform

分布区域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

首次发现1928年、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

类别地形地貌

学科地理科学

定义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