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省

中国古代官署名

门下省是官署名称,自汉末灵帝开始设置,原名侍中寺,晋朝时始称门下省[1]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汉末灵帝始置侍中寺。三国时沿其制,由侍中管领近侍诸宫。西晋时始称门下省,成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1]。东晋时,初步形成门下省封驳制度[2]。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开始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制,门下省与尚书省中书省合称三省,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3]。元朝不设门下省[2]

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3]。门下省的主要职责包括主“中外出纳之事”,受发通进奏状,对中书省、枢密院已奉旨批准的诏令文书、尚书省六曹(部)所上“有法式事”进行审核;“复刑部、大理寺所断狱案,审其轻重”等[4]

基本信息

中文名门下省

废止时间元代

属性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别名侍中寺

起源魏晋[5]

出处旧唐书·职官志

人员编制侍中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