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

主要分布于闽南地区、台湾地区的语言

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1]。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及广东粤东潮汕、惠州、海陆丰地区、粤西雷州半岛地区、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有7000多万人[2]

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潮汕话、台湾话、浙南闽语、汕尾话、雷州话、电白黎话、电白海话、龙岩话、峇峇话、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新加坡福建话[2]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古代河南话)、学佬话、等;在台湾亦被称为台湾闽南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基本信息

中文名闽南语

外文名Min Nan dialects

语片划分福建、台湾、粤东、海南

使用人口7000万至1亿人[3]

所属语系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

使用地区闽南、台湾、粤东、雷琼、海外

使用排名世界第21位(2012年数据)

别名河洛话、河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