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
2

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1]

仰韶文化先后经历了约200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较大辐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2020年9月,研究人员对河南渑池丁村等6处仰韶文化遗址采集的小口尖底瓶陶片样本进行分析检测,在陶片内侧发现了平纹织物印痕,以及手纹,为仰韶时代纺织技术及制陶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证。2022年2月23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小王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时期遗存,出土大量陶器及少量石器、骨器等[2]

仰韶文化陶器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造型有盆、罐、钵、壶、尖底瓶、盒、鼎等。普遍采用泥条圈筑法或泥条盘筑法成型,小件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制而成。由于遗址中还发现了非常精美的彩陶,因此,过去有人称之为“彩陶文化”[3]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村南冲沟的断崖剖面上,发现了石器和彩陶片共存的地层,并与袁复礼等中国学者来到仰韶村,进行了36天的正式考古发掘,共开挖17处发掘点,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还有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4]

基本信息

中文名仰韶文化

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文化

分布黄河中下游、豫、陕、晋、甘为主

中心区关中、豫西、晋南

代表性遗址仰韶村遗址、半坡遗址、双槐树遗址[5]

发现时间1921年[6]

年代距今约7000年-5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