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濬,后改名知行、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1],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2]

1914年,以文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先后获伊利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191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等职,并任《新教育》杂志主编。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朱经农合编《平民千字课》,推行平民教育。1927年,创办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1929年,获授上海圣约翰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31年,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组织“新安旅行团”,进行抗日救国教育。1935年,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发起救国运动,并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1936年5月,成为全国救国会运动的领袖之一[1]。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常务委员[2]。1946年7月25日,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1]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开展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运动,推行“工学团”“小先生制”,倡导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创办了平民就读学校、安徽公学、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种多类型的学校[1]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3]。其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等[4]

陶行知名言名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5]

基本信息

中文名陶行知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

逝世日期1946年7月25日

出生地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

籍贯安徽歙县

代表作品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

职业教育家、思想家

主要成就开创中国近代教育典范

原名陶文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