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篥

双簧民族管乐器

筚篥(bì lì)又称悲篥、笳管、头管、管子,是一种古代管乐器,多用于军中和民间音乐,是由古代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簧管乐器,乐器名称就是从古龟兹语的译音而来的,在汉魏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在唐代已成为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为汉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多民族所喜爱[1]

筚篥分有大筚篥、小筚篥等种类,声音低沉悲咽,故有悲笳和悲篥之称。起初筚篥是用羊角羊骨制成,而后改由竹制、芦制、木制、杨树皮制、桃树皮制等,而以竹制最为普遍,制作较易,上面开有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而发音,管也分大、中、小三种,以及双管和加键管,大管约33厘米长,中管24.5厘米长,小管18厘米长,大管比小管低四度,音色高亢。演奏筚篥的代表人物有安万善、尉迟青董庭兰李龟年张野狐[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筚篥

类型古代管乐器之一种

来源龟兹乐中的固有乐器

流行于全国各地

别名管子

拼音bì l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