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

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机构

私塾(sishu)又称家塾、塾馆,是私学的一种,是中国古代社会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2]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思想,并身体力行“创办私学”,打破延续上千年的“学在官府”制度,使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3-4]

私塾有数户联办的“团馆”、富户自办的“独馆”与塾师自行开设的“门馆”等几种形式。一般私塾请塾师1名,教授学生20名左右,入学年龄自五六岁至十几岁不等。所学书目及进度因人而异,采用个别教学的方式。课目设置分启蒙、中期、后期三个阶段[2]。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首次明确叫停“私塾”教育[5]

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书写在一寸多见方纸上的楷书字),识至千字左右后,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6]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私塾

属性民间幼儿教育机构[1]

拼音sī shú

时代春秋末期至民国末期

创立人孔子[3]

代表三味书屋、西溪私塾、岳麓书院

外文名si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