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中书省,是指中国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三国时魏始置,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1],相当于如今的国务院[2]

汉朝始设中书令,汉武帝之前是权力相对独立的丞相府,汉武帝设置中书机构和内朝官以强化皇权、消弱丞相府的行政大权。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沿至隋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元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其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地方上的最高政府)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代指其辖区,后来再简称即地方上的省(但中书省本身并不代指其直辖区“腹里”)。明清时期废其名称,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乘机废明朝中书省,只留置中书舍人。清朝有中书科,地位低,仅有监察职能[3]

其属有中书侍郎(魏置,蜀吴叫中书郎)、中书通事(魏置,蜀吴不设)、著作郎(魏置,蜀无,吴置左右国史)、著作佐郎(魏置,蜀吴无考)、主书令史(魏置,蜀无考,吴置东观令)。晋中书省沿置监、令,其下有中书侍郎及舍人、通事宣人各一人,东晋时合通事与舍人为一职,称通事舍人,后又裁撤。南朝宋齐之制同晋[1]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中书省

属性封建政权执政中枢、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4]、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职责制命决策、发布政令、掌握机密要政

地位宰相机构、中央最高权力中心

主要长官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