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之乱

西汉时期历史事件

七王之乱又称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由吴王刘濞(bì)发起,发生于公元前154年,太尉周亚夫领兵平乱,刘濞败死。此后,诸王不再领兵,分土而不治民,只食租税[1-2]

刘邦称帝后,陆续消灭了异姓诸王。但是,刘邦又恢复了宗室子弟的分封制度。皇后吕雉之子刘盈立为太子,另七个儿子都封为王,分驻各地。又封弟刘交为楚王,侄刘濞为吴王。吕后执政,又封刘姓宗室和吕氏多人为王。吕后死,刘氏宗室及老臣诛灭吕氏诸王,立高帝子代王恒为帝(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传子启(汉景帝)[2]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基本信息

参战方西汉中央政府与吴楚等七国

主要指挥官周亚夫刘濞

结果中央军队胜利、叛乱被平定

影响西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中文名七王之乱

发生时间公元前154年[3]

发生地点西汉帝国东南部

伤亡人数斩首10多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