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省忻州市的传统戏剧,又名“上路戏”。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梆子的发源地正是在雁门关以北的大同一带。据大同城西观音堂戏台题壁记载:“双庆戏班于嘉庆十三年六月十九日演出《十五贯》一剧。”由此可见,北路梆子在清朝嘉庆十三年以前,已由蒲剧艺人来此教习传艺,结合雁北的秧歌小调参合而成了。

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统剧目主要有《王宝钏》《打金枝》《算粮》《金水桥》《哭殿》《斩黄袍》等两百多个[1]

基本信息

中文名北路梆子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山西省

批准时间2006年

申报地区山西省忻州市

所属性质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号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