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薛其坤,男,汉族,1962年12月19日生,山东蒙阴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1],巴克利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

1992年,在导师陆华教授的引荐下,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和进行科研工作[3]。1999年8月至2007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中国国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相继担任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副主任和原子分子纳米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5月至2020年11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菲列兹·伦敦纪念奖等荣誉[4]。2023年10月24日,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宣布薛其坤获得2023年度的巴克利奖,该奖自1953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5-6]。2024年6月,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7],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3]。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分子束外延、拓扑绝缘量子态和高温超导电性等[8];带领团队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发现的最重要科学效应之一,也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3];并带领团队发现了界面高温超导,在国际上开辟了高温超导的全新研究方向[1]

基本信息

中文名薛其坤

外文名Qi-Kun Xue

别名“7—11”院士[9]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2年12月[10]

出生地山东蒙阴[11]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代表作品Si(111)衬底上Pb薄膜的低温生长、电子结构和量子效应研究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2011)
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2010)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6)
菲列兹﹒伦敦纪念奖(2020)
2023年巴克利奖[6]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24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7]

研究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

担任职务南方科技大学校长[12]

教学职称教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