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

女性对同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

女同性恋(Lesbian、Les、Girlslove),又称女同、拉拉、蕾丝边、百合,一方面属于性倾向的一种,指女性对同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另一方面,也代指女同性恋者(Lesbian Women)这一群体,就是被女性吸引的女性

女同性恋曾被记载于多处文化中,十九世纪晚期的性学家发表了他们对同性欲望与行为表现的研究,标明了女同性恋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属于独立的群体。因此,意识到自身新医学身份的女性逐渐在欧洲与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

科学家仍未对性倾向的形成原因达成一致,但遗传基因、大脑发育、激素分泌、后天环境和生活环境等都有相应研究支持是性倾向成因的一种。在现代汉语中,“女同性恋者”也被称为“女同志”“百合”“拉拉”等。基于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女同性恋被依据性别气质划分为T(性别气质偏阳刚)、P(性别气质偏阴柔)、H(性别气质偏中性)不同的性别角色,但随着社群的发展,女同性恋的性别角色也有了更多元的变化。

中国在2001年颁布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Version 3,CCMD-3)已将同性恋去病化。但女同性恋者仍然会受到基于性倾向的,来自职场、学校、医疗保健部门、家庭和社区的多种歧视。在法律政策层面,女同性恋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方面的权益仍然得不到基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开展全面性教育,有利于促进性别平等,对女同性恋的去污名化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1-2]

每年的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The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该节日于2004年开始设立,旨在引起政策制定者、舆论领袖者、社会运动家、公众和媒体对同性恋恐惧现象、跨性别恐惧现象的关注。选择5月17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不再列为精神疾病的决定[3]

基本信息

中文名女同性恋

外文名Lesbian、Les、Girlslove

关联词同性恋、男同性恋、LGBT

定义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4]

别称女同、拉拉、蕾丝边、百合

起源时间18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