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大公国(全称“立陶宛、罗斯和萨莫吉希亚大公国”;拉丁语:Magnus Ducatus Lituania,立陶宛语: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是一个存在于13世纪至1569年间的欧洲君主制国家,随后该国成为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组成部分,直到1793年《五三宪法》被颁布,其独立地位被废除,以使联邦统一。该国由立陶宛人所建立,而立陶宛人是起源于奥克什泰蒂亚的波罗的语族部落之一,皈依天主教前信奉多神教。大公国后来向基辅罗斯故土与其他斯拉夫土地扩张,其国土涵盖现今的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爱沙尼亚、波兰、摩尔多瓦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15世纪,该国领土达到顶端,是当时欧洲的最大国家。它是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在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上体现出很大的多样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立陶宛、罗斯和萨莫吉希亚大公国

外文名称Grand Duchy of Lithuania

简称立陶宛大公国、立陶宛

所属洲欧洲

首都维尔纽斯

主要民族立陶宛人

主要宗教天主教

官方语言立陶宛语

政治体制君主制

立国时间1253年

合并时间1569年7月1日

灭亡时间1795年10月24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