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
6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秀才

外文名scholar

别名斋长[2]、茂才[2]、庠生[2]、博士弟子员[2]、相公[2]、措大[2]、青衿[2]、学匠[2]、书生、穷秀才、官人[2]、师傅[2]

所处时代古代

类型选拔官吏的科目、学校生员的专称

代表人物王伦、张任天

注 音ㄒㄧㄡˋ ㄘㄞˊ[3]

拼 音xiù 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