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5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
闯关东是指从清朝同治年到中华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事件[1]。
康熙七年(1668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子弟生计,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封禁。故康熙八年(1669年)以后,再移民山海关以东者,便被称为“闯关东”[2]。19世纪中后期,为加强边疆地区的统辖、开发以及筹措资金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的封禁政策有所松动。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正式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1907年,东北裁将军设行省,随后实施的东北新政也大力鼓励移民垦荒,于是“闯关东”从潜流演变为此起彼伏的移民大潮。据统计,1851-1911年,黑龙江人口由20多万迅速增至180万,且发展趋势仍有增无减[3]。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移民壮举。闯关东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人口的流动,体现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互动[2]。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5]。
闯关东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关东”指的是出长城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具体指的是今天的吉林、辽宁、黑龙江省以及原来属于中国领土后来被沙俄侵占了现在是俄罗斯的一部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