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1]。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朝沿置,职权不大。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品级不高。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宋代尚书令的班次在太师之上,由亲王、使相兼任,非实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明代实行内阁制,为大学士取代[2]。
中文名尚书令
类型内廷职务
地 位不同时期有别,魏晋南北朝权重
创始朝代秦朝
沿用设立时期西汉
作 用巩固皇权、削弱相权
等 级清分九品、共十八级
担任尚书人物卞壸、左雄、满奋、荀彧、韩延徵、费祎、杨素、李世民、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