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

中国历史朝代

北周(557年-581年),又称后周、宇文周,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北朝之一,历五帝,共24年[1]。北周的疆域,灭北齐前,东以今白云鄂博、包头、河曲、洛阳一线为界,与北齐相邻,西至今新疆巴里坤湖以西,南及今云南勐腊,北至今蒙古高原的巴彦达赖[2-3]

557年宇文护西魏恭帝,拥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觉为周天王,建立北周,定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宇文护被封为晋国公。因不满宇文护权势过大,宇文觉密谋除去宇文护,不料被反杀。此后,宇文护拥立宇文泰的另一个儿子宇文毓为帝,却因无法掌控再次废黜。572年,周武帝宇文邕(yōng)智诛权臣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北周亡

北周历任皇帝: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宇文赟(yūn)、宇文衍[4]。《北史·本纪第十》记载,周静帝宇文衍即位时,北周帝位已衰落,他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五月壬申去世,时年九岁[5]

基本信息

中文名北周

外文名kingdom Of Zhou

国土面积180万km²、271万km²(灭齐后)

人口数量约1250万、3250万(灭齐后)

主要民族汉族、鲜卑族、羌族、氐族等

主要城市秦州、凉州、雍州等

货币五铢钱、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时间公元557年 ~ 公元581年[6]

帝王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等

都城长安

语言汉语、鲜卑语

所属时期北朝

开创者宇文觉

别名周、宇文周、后周

时间范围557年 至 581年

语种汉语、鲜卑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