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

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历时33年(1403年-1435年)[1],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

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永乐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是为明仁宗、明宣宗,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2]。他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堪比周朝成康之治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仅三十六岁。仁宣之治就此完结

营造北京城、郑和下西洋、撰修《永乐大典》,故宫博物院的前身——紫禁城的肇建等都发生于仁宣之治期间,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演进有着深刻、广远的影响[1]

基本信息

中文名仁宣之治

影响中华五大盛世之一

人物朱高炽朱瞻基[3]

时间1424年-14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