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2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
张九龄(678年—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1],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丞相,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岭南诗祖”等美誉[2]。死后葬于其故乡韶州曲江,墓址在今广东韶关市武江区罗源洞山麓[3]。
张九龄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后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开元十一年(723年),被任为中书舍人。后张说罢相,张九龄受累外迁。开元十九年(731年),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以中书侍郎为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迁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又触怒唐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3]。
张九龄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诗作尤其是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五言古诗代表作有《感遇》12首、《杂诗》5首等,五言律诗有《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还有《曲江集》20卷传世[3]。
张九龄以直言敢谏著称,提出一系列“政惟重谷”的改革措施,为唐代开元时期的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4]。
基本信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