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奕譞
道光帝第七子
爱新觉罗·奕譞(xuān)(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1],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光绪帝的父亲,溥仪的爷爷,晚清政治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2]。其墓地醇亲王墓(七王坟)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妙高峰[3]。
咸丰元年(1851年),封为醇郡王。咸丰九年(1859年),受命在内廷行走。咸丰十一年(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祺祥政变,奕譞与恭亲王积极参与,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迭授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醇亲王。同治帝死后,因无子,由慈禧太后选立奕譞之子载湉(tián)入继帝位(即光绪帝)[2]。1884年,恭亲王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奕譞开始以商办之名接掌政权。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由奕譞总理其事[4]。他曾将海军经费挪出来修建了颐和园。晚年为人处事谨慎小心,时时想着“退潜”,无事不“九思”。1891年1月1日,死于藩邸,享年51岁,谥号醇贤亲王[5]。
爱新觉罗·奕譞喜爱写诗词,其个人文集有《九思堂诗稿》《九思堂诗稿续编》[6]。
奕譞福晋是慈禧胞妹叶赫那拉氏[7],一生有7子3女,其中5个均早年夭折,大的6岁,小的尚未来得及起名;另外5个子女,过继或早亡,最后就剩了一个儿子载沣(溥仪父亲)“世袭罔替”了他的醇亲王爵位[8-9]。
奕譞在晚清政坛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辛酉政变到甲申政变,均为慈禧尽心尽力,推动了慈禧一人专权局面的最终形成;主政时期更是继承“洋务思想”,使洋务派所创办的北洋海军和兴建铁路之举得以继续,推动了晚清洋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基本信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