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1]。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主要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而《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1]。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1]。
中文名王羲之
别名王右军、王会稽、王逸少[2]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303年
逝世日期361年
出生地琅琊(今山东临沂)
代表作品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东方朔画赞[2]
身份官员、书法家[3]
主要成就创作书法
所处时代东晋
籍贯琅琊[4]
字号字逸少
身高七尺有余
信仰道教
称号书圣
后世子孙王献之
陵墓位置会稽金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