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据其自序,自东汉建都洛阳后,“西土耆老”希望仍以长安为首都,因作此赋以驳之。《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形势险要、物产富庶、宫廷华丽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另一假想人物东都主人对东汉建都洛阳后的各种政治措施进行美化和歌颂,意谓洛阳当日的盛况,已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4]。
《两都赋》是京都大赋创作的典范,在赋史上却是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化解了传统大赋在审美追求和政教伦理追求间的冲突,体现了为汉德、汉赋乃至整个汉文定性和定位的高度自觉,在汉赋发展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标志性的意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