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
7

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汉景帝刘启王皇后之子。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继任者为汉昭帝[1-2]

刘彻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即位。政治上,录用人才不拘一格,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颁行推恩令,裁抑丞相职权;设十三州部刺史,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经济上,推行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算缗、告缗,抑制商贾。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于公元前124年设立太学,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使匈奴远徙漠北,又征服闽越、东瓯和南越,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刘彻迷信神仙方术,热衷于封禅和郊祀,曾多次巡游各地,挥霍无度,多次颁布“入物补官”“入羊为郎”等诏令,卖官现象普遍。晚年长安爆发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自杀。元封四年(前107年),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天汉年间(前100年—前97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爆发农民起义。征和三年(前90年),因汉军远征匈奴失利,深悔过去劳民伤财[3-5]。征和四年(前89年),刘彻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后元二年(前87年),刘彻病死,临终前立八岁幼子刘弗陵为太子,遗诏霍光等辅政[2条]

刘彻作品有《秋风辞》《李夫人赋》等[6-7]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书》评)[1]

刘彻皇后有陈阿娇卫子夫[8-9]。子女有刘据、刘闳刘旦等六子和当利公主、诸邑公主等公主[9-10]

基本信息

中文名刘彻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有争议)

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

出生地长安未央宫猗兰殿

代表作品秋风辞、瓠子歌、天马歌、悼李夫人赋[11]

身份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12]、战略家

主要成就加强集权
独尊儒术
币制改革
首开丝路
开疆拓土
建立年号

谥号孝武皇帝

所处时代西汉[5]

别称汉武帝、刘彘

庙号汉世宗

朝代西汉

陵墓位置茂陵(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

在位时间前141年3月9日-前87年3月29日

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