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4
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尊称为荀卿。赵国人,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1]。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2]。
荀子初游学于齐。齐湣王末年,上书劝说齐国宰相,不被采纳,离开齐国去了楚国。齐襄王时,荀子返齐,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学长)。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荀子应聘至秦,见秦昭王及秦相范雎。赞赏秦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朴。后返回赵国,曾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兵法。约于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担任楚国的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著书授徒以终[3]。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反对孟子的“性善论”[3],主张“性恶论”[2],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只有礼法仁义才能 “化性起伪”,使人改恶向善。荀子也反对庄子、惠施、公孙龙“以名乱实”,主张“制名以指实”。荀子还反对“法先王”,主张“法后王”,批评天人合一和世俗迷信,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3]。荀子的名言,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4]
基本信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