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复
孙复早年家境贫寒,但学习不辍,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没能考中,退居泰山讲学,世称泰山先生。庆历二年(1042年),他在范仲淹的推荐下踏入仕途,任国事监直讲,后曾任殿中丞。他与石介、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排斥佛老,抨击祸福报应学说。嘉佑二年(1057年),孙复去世,宋仁宗赐钱治丧,欧阳修为之撰写了墓志铭。孙复与石介、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1-2]。
孙复治《春秋》,著有《春秋尊王发微》12卷、《睢阳子》10卷、《春秋总论》3卷[1]。
欧阳修在评价孙复时说:“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3]
基本信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