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王淦昌(wáng gàn chāng,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于江苏常熟,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历,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1-2]

王淦昌,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的实验方案。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60年代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设想并获得实验证明。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82年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因其妻子去世身心受到重创,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在北京逝世[2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王淦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7年5月28日

逝世日期1998年12月10日

出生地常熟县枫塘湾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

代表作品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荣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主要成就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4]
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
1932年获得诺贝尔奖

研究领域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

逝世地北京

教育背景清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

学历博士

工作单位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工业部

担任职务中国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3]

老师L 迈特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