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秦末农民战争又称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大陆对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余人被征发去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东南)遇大雨误期,根据秦朝法律,戍卒误期到达目的地的一律处死。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发动反秦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史称“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王,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在起义过程中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刘邦最终攻破咸阳推翻秦王朝。

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打击了地主阶级。

基本信息

参战方秦朝、各地农民军

参战方兵力义军十万 秦军三十万

伤亡情况人口由三千万变为两千万

结果农民军获胜、秦朝灭亡

重要战役巨鹿之战

意义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中文名秦末农民起义

别名秦末农民战争

事发时间公元前209—公元前206年

事发地点中国北方

主要人物章邯、陈胜、吴广、项羽、刘邦[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