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
1911年同盟会在广州发起的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又称第三次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是指1911年中国同盟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发起的一场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十次武装起义[1],也是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2]。
该起义于1910年11月13日在槟榔屿会议上由孙文提出,赵声、黄兴主持筹划[3]。1911年4月27日下午,黄兴带领“先锋”120余人攻打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4]。起义最终因准备不足,双方力量悬殊而失败,共牺牲86人。事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葬其中72位烈士遗骸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并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1]。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5],加快了中国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进程,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掀起了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