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

西辽开国皇帝

耶律大石(英语:Yelü Dashi,1085年—1143年),又称大石林牙、耶律达实,又被称为“大石林牙”,字重德,契丹族西辽开国皇帝(1132年—1143年在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庙号德宗[1]

耶律大石通晓契丹、汉文,擅长骑射天庆五年(1115年),中进士,先在朝中任翰林应奉、翰林承旨,后迁升为辽兴军节度使。保大二年(1122年),金军南侵,天祚帝出逃,耶律大石与群臣立秦晋王耶律淳为帝,建北辽。耶律淳死后,拥立其妻萧德妃摄政。期间两次大败北宋入侵。金军逼近南京时,又率部投奔天祚帝。不久后在作战中被金军俘虏,旋即逃回辽营。因劝阻天祚帝出兵攻金未果,遂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逃至可敦城。他在西北“养兵待时”,联结西夏、南宋等政权及西北各部对抗金朝。金天会八年(1130年),率军西征。

延庆元年(1132年),在叶密立称帝,称“菊儿汗”,汉号“天祐皇帝”,延续辽朝国祚,建立西辽帝国。之后继续西进,并迁都八剌沙衮。康国八年(1141年),率军在卡特万之战中击败塞尔柱帝国及中亚各国联军十万,使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确立了西辽在中亚的统治,定都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楚河流域)。又举兵东征金朝,未至而返。康国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享年五十七岁[1-2]

耶律大石在艰难之中率众西征,于中亚开创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王朝。他总结辽朝兴衰的教训,结合占领地实际情况,制定了西辽国家的基本制度,促进中亚社会发展与民族交融,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中亚、西亚史家也对其生平有所记录,甚至有景教徒称他是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

基本信息

中文名耶律大石

别名耶律重德、辽德宗、大石林牙

民族契丹族[3]

出生日期1087年[1]

逝世日期1143年[1]

出生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代表作品谏天祚疏、示西域十八部王谕、东征誓众文

主要成就延续辽朝国祚
建立西辽帝国打败中亚强国塞尔柱帝国联军
传播汉文化至中亚 卡特万之战击溃塞尔柱帝国,称雄中亚[1]

重德

本名耶律大石

所处时代辽朝、西辽

字号重德

别称大石林牙、菊儿汗

庙号德宗

在位时间1134年―1143年

年号延庆、康国

尊号天佑皇帝、菊儿汗(突厥号)[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