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有御史,为国君的秘书,负责监察百官,在君主左右掌文书、档案、记录,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秦汉置御史大夫,其一方面具有中央政府秘书长的性质,一方面又具有独立于行政系统以外的监察长的性质,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丞相缺位时往往即由御史大夫递升,在中央官职中居于崇高的地位[2]。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