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中兴

清朝同治帝在位期间的一个中兴阶段事件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中叶后,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年-1874年)的一个维护满清统治的惯性恢复阶段,也有人把清代咸丰至同治时期定为咸同中兴[1]

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均以失败告终,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接受了沉痛的教训,意识到西方的列强取胜的关键是“坚船利炮”,于是积极主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仿造西方战船和枪炮,并运用西式方法训练部队等等以图“自强”[1]

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拉开了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帷幕。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福州船政局。洋务运动后期,张之洞在汉阳创办了湖北枪炮厂。咸丰十二年(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以教授外文为主。同治十一年(1872年),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到光绪元年,共派遣了120名留学生。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使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洋务派轰轰烈烈的“自强”运动并没有改变清朝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命运,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洋务运动宣告失败[1]

基本信息

中文名同治中兴

在位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含义清朝同治年间清朝局势的恢复稳定

时代清中叶后

重大事件太平天国崩溃、洋务运动

发生时间1862年-1874年[2]

主要人物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