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共和国

中欧国家

捷克共和国(捷克语:Česká republika;英语:The Czech Republic,简称:捷克),地处欧洲中部,东靠斯洛伐克,南邻奥地利,西接德国,北毗波兰。属北温带,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平均气温约18.5度,冬季平均气温约零下3度,气候湿润,年均降水量683毫米。全国面积7.89万平方公里,人口1053万(2022年)。其中约90%以上为捷克族,官方语言为捷克语。全国共划分为14个州级单位,首都布拉格,现任总统彼得·帕维尔[1],境内褐煤、硬煤和铀矿蕴藏丰富。国家货币为捷克克朗。国内生产总值为2823亿美元(2021年)[2]

5~6世纪,斯拉夫人西迁到今天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公元830年在该地区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帝国。9世纪末、10世纪上半叶在今捷克地区成立了捷克公国。1419~1437年,捷克地区爆发了反对罗马教廷、德意志贵族和封建统治的胡斯运动。1620年,捷克被哈布斯堡王朝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捷克与斯洛伐克联合,于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代表在慕尼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捷被纳粹德国占领。1945年5月9日,捷在苏军帮助下获得解放。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开始执政。1960年7月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8年8月20日,苏、波、匈、保、民德五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1969年4月,胡萨克出任捷共第一书记(后为总书记),1975年任总统。1989年11月,捷政权更迭,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1990年改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同年6月举行首次自由选举,捷克地区的“公民论坛”和斯洛伐克地区的“公众反暴力”组织分别在本地区获胜,占据联邦议会中的多数席位,并组成联邦政府。1992年6月,捷斯联邦举行第二次议会大选,由“公民论坛”演变而来的公民民主党(简称“公民党”)和从“公众反暴力”组织分裂出来的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获胜,成为执政党。1992年12月31日,捷斯联邦解体。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别成为独立主权国家[2]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1日,由于查理大学发生枪击事件,捷克政府决定将12月23日定为全国哀悼日,届时降半旗致哀[3]

捷克为中等发达国家[2]。国内公路总长56378公里,铁路总长9692公里,内河航道345公里,主要国际机场为布拉格瓦茨拉夫·哈维尔机场[2]。境内主要旅游城市有布拉格捷克克鲁姆洛夫、卡洛维伐利等[2]

基本信息

中文名捷克共和国

国家领袖彼得·帕维尔(总统)[1]

外文名The Czech Republic[4]

国土面积7.89万平方公里[2条]

简称捷克

人口数量1053万(2022年)[2]

所属洲欧洲

人口密度135.6人/平方公里(2020年)[5]

首都布拉格[4]

主要民族捷克人[4]

主要城市布尔诺、俄斯特拉发、比尔森、卡罗维发利等[4]

主要宗教天主教[4]

国庆日10月28日[4]

著名景点克鲁姆洛夫、布拉格城堡

国歌《我的家乡在哪里》

高等学府布拉格查理大学、捷克技术大学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GDP总计2823亿美元(2021年)[2]

人均GDP约2.69万美元(2021年)[2]

国际电话区号+420

国家代码CZE

国际域名缩写cz

官方语言捷克语[4]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货币捷克克朗(CZK)[4]

人类发展指数0.861(世界第28,极高,2014年)

时区UTC+1(夏时制:UTC+2)

水域率2.0%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国花玫瑰

国石欧泊

基尼系数0.26

最大城市布拉格

国家格言真理必胜!(Pravda vítěz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