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镐
明朝末年将领
杨镐(1566年-1629年),别名京甫、风筠,祖籍商丘[1]。万历八年进士[2]。
杨镐在二十五年春,偕同副将李如梅出塞,失去部将领十人,士兵一百六十多人。在朝鲜第二次战争,命令免除镐罪,提升为右愈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镐未到,先上奏陈述十件事,请让朝鲜官员百姓交纳粮食能够增加俸禄、授官、赎罪,当乡吏奴丁免役,大氏族都苟且之事。又因为朝鲜君臣隐藏储备不军饷,弹劾的罪行。因此,朝鲜多怨恨[2]。
清朝张廷玉等人对杨镐的评价“三路丧师,收降取失败,镐和应泰同罪。然而君子重绳镐而宽容论应泰,难道不是因为士所看重在节吗!可惜朝廷辅佐以盖世的材料,狭隘性取忌讳,功名显赫于辽,毁也在辽。”[2]。
基本信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