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
杨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明朝南直隶镇江府丹徒(属江苏)人,出生于广东化州,祖籍云南安宁,明代文臣、政治家、军事家[1-2]。其是历史上云南籍在朝为官时间最久、官阶最高的人,故有“杨天官”之称。在昆明建有杨文襄公祠,享受乡贤、名宦的礼节祭祀[3]。
杨一清七岁能文,十一岁以神童被推荐到翰林院读书。明成化四年(1468年),考中举人。成化八年(1472年),考中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迁山西按察僉(qiān)事、陕西提学副使、北京太常寺少御、南京太常寺卿。弘治十五年(1502年),以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弘治十七年(1504年),明孝宗升任其为陕西巡抚。正德元年(1505年),总制甘肃、延绥、宁夏三边军务,进右都御史。因不附宦官刘瑾,次年受诬去官,经过大学士李东阳、王鏊(ào)解救而出狱。正德五年(1510年),为平定宁夏安化王寘鐇(zhì fán)之乱,复起为三边总制,入朝为户部尚书,不久改吏部尚书。正德十年(1515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参预机务,得罪佞倖江彬、钱宁,次年被迫辞职[2条]。明世宗即位后,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后荣升内阁首辅(宰相),世宗赐他“耆德忠正”“绳愆纠违”二枚银章,使他掌有直接上疏皇上,治理国家大政的权力[5]。嘉靖九年(1530年),因张璁等人构陷而被削籍,落职闲住。杨一清悲愤至极,抑郁而死,终年77岁[2]。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世宗恢复其名誉与官职,赠太子太保衔,官升一级,谥“文襄”[6]。
杨一清多才多艺,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同时学识广博,尤其精于边境事务。他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提出的解决陕西边境茶马贸易的建议,被视为极具建设性。杨一清善于发掘人才,提拔了仇钺(qiúyuè)、王守仁、王廷相,被比作唐代名相姚崇[2条]。
杨一清坚持治学不辍,文稿多为奏疏,如《督府奏议》《纶扉奏议》《吏部献纳稿》等,诗作有《石淙诗稿》。著作被整理为《杨文襄公集》等[2条]。
在2005年电视剧《正德演义》中,该角色由方征饰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