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俭2
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2],于唐太宗时以明经科考试中选,被封为左屯卫仓曹参军。当时裴行俭的上司、左屯卫大将军苏定方非常对其非常器重,授予其用兵奇术。665年,升任安西大都护之职,威名声震西域。不久,被征调回京,先后担任司文少卿、司列少常伯,负责官员的选拔工作长达十余年。其所创“长名姓历榜,引铨注”等法,影响了后世选才授官的制度。678年,曾参与防御吐蕃[1]。调露元年(679年),西突厥攻安西,裴行俭以安抚大食使名义,将兵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俘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于碎叶城刻石记功,擢礼部尚书。东突厥来攻,裴行俭又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将兵平突厥阿史那温傅等[3]。682年6月9日,裴行俭病逝于京师延寿里的家中,时年64岁,唐高宗下诏追封其为幽州都督,累赠扬州大都督、太尉,谥号“献”[1]。
裴行俭善草书,著《草字杂体》《选谱》,并有集二十卷,皆佚。其有知人之鉴,所引部将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并为一代名将。曾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才艺”,有《裴行俭集》及兵法秘诀四十六条(被武则天特令秘藏于宫中)等,第一次把发现人、培养人、考察人、使用人等上升到理论高度,被尊为中国人才学鼻祖[3-5]。
“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唐高宗李治评)[6]
基本信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