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寔(104年-187年),字仲躬(《后汉书》误作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东汉时期官员、名士,历史上的思想道德典范[1]。
陈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转为督邮,迁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将军府。司空黄琼辟选人才,补闻喜县令,治理闻喜半岁;复除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后陈寔受党锢之祸,隐居在家乡的荆山[1]。中平四年(187年),陈寔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谥号文范先生,葬于郎城。
陈寔的思想品德对后世影响巨大,汉代著名文学家、中郎将蔡邕亲撰墓碑和庙碑。《二十五史·后汉书》为其立传,时人把陈寔和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并尊为“颍川四长”,载入史册。新中国成立后,曾将陈寔的事迹编入中学课本[1]。
中文名陈寔
别名陈太丘[2]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04年
逝世日期187年
出生地颍川郡许县
主要成就为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
字一作仲弓[2]、仲躬
本名陈寔
谥号文范先生
所处时代东汉
官职太丘县长
追封康乐侯→颍川郡公
地位颍川四长之一
家族颍川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