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

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宦官,又称宦者、内侍、太监等[1],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2]

最初的宦官不都是阉人。宦,原是星座之名,因其在帝星之侧,故用来称呼皇帝周围的亲幸之人[3]。自东汉开始,宦官均为阉人担任[4]。其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能博取皇帝信赖,有可乘之机,有些宦官担任朝廷大臣。在东汉、唐、明等朝代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清代时宦官的身份很低,六品以上的编制很少。雍正、乾隆时,宦官地位最高者不过是四品。1923年,溥仪将宦官制度完全废除。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时,宦官再次进入“宫廷”[5]

基本信息

中文名宦官

外文名Eunuch

别名太监、宦者、中官、内臣

俗称公公、老公、伴伴

开始朝代夏商[6]

结束朝代清朝辛亥革命

代表人物蔡伦、郑和、李莲英

博物馆文物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7]

代表地域北京(京城)[7]

地域文化太监文化[7]

定义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