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2

中国历史朝代名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此三百六十九年间,共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1]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266年,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316年,西晋被前赵所灭,北方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386年,鲜卑部的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2]。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3]。后相继更迭齐朝梁朝陈朝四个王朝[4]。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公元550年,再为北齐北周取代。公元581年,杨坚北周基础上建立的隋朝实现了中华大地的“大一统”[5]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科技发展。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chàn)入[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介于秦汉和隋唐两个大统一时期之间,既是秦汉时期社会矛盾集结、激化的产物,又是隋唐统一、强盛的渊源,承上启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1]

基本信息

中文名魏晋南北朝

外文名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时间公元220—589[6]

领域中国历史

别名三国两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