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
3

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1970年3月出生于浙江东阳,汉族,博士研究生毕业于维也纳大学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1]

潘建伟于1987年至199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先后获理论物理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赴奥地利学习,1999年至2001年在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至2008年任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玛丽·居里讲席教授,2005年起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2017年5月起任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2008年10月被聘为德国海德堡大学荣誉教授。

其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80余篇,自2000年以来分别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欧盟玛丽·居里杰出研究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等国内外荣誉奖项或称号。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奖章[2]

2025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并与南非科研团队合作,在中国和南非之间建立量子密钥,完成对图像数据加密和传输[3]

基本信息

中文名潘建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70年3月11日

出生地浙江省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

毕业院校维也纳大学[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

代表作品JWPan,ZBChen,MZukowski,HWeinfurter,AZeilinger、Multi-photonEntanglementandInterferometry、ReviewsofModernPhysics2012

主要荣誉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4]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

研究领域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实验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及纠缠交换
首次实现三,四,五,六,八光子纠缠
首次实验验证GHZ定理
提出利用现有技术可实现的量子纠缠纯化方案,并完成实验实现[4]
实现突破大气等效厚度的量子纠缠和量子密钥分发
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
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
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

教学职称教授

学历博士研究生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担任职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