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即魏文帝(220年-226年在位),曹操的第二个儿子[1]。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庙号高祖(一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魏国世子。曹操死后继任为魏王,以陈群为尚书,立九品官人法,改革选举[2]。不久便废了汉献帝刘协,自己做了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1]。称帝后,曹丕三次讨伐孙吴政权,无功而返[2]。公元226年曹丕病逝。
曹丕爱好文学,为文坛领袖,著《典论》,为文学评论名作[2]。流传的诗歌四十多首,后人编辑出版有《魏文帝集》[1]。
中文名曹丕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7年
出生地豫州沛国谯
主要成就建立曹魏大破羌胡复通西域繁荣建安文学开文学批评风气
字子桓
谥号文皇帝[3]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曹魏)
陵墓首阳陵
逝世地曹丕(曹魏开国皇帝)
别称魏文帝
庙号高祖(一作世祖)
年号黄初[4]
主要作品典论[5]、燕歌行[5]、寡妇诗[5]、答临淄侯植诏[5]、沧海赋[5]、离居赋[5]、济川赋[5]、出妇赋[5]、陌上桑[5]、煌煌京洛行[5]、芙蓉池作[5]、猛虎行[5]
去世时间226年6月29日
出生时间187年冬
在位时间220年12月11日—226年6月29日
继 任魏烈祖明皇帝曹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