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3

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WWI),简称“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期间进行的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1],是二战之前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面最广的战争[2],主要是同盟国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同盟国阵营包括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协约国阵营包括英国、法国、日本、俄国﹑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其中,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3]

19世纪末20年代初,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一战前,欧洲主要国家结成了两个潜在的敌对联盟,德、奥为一方,法、英、俄为另一方。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萨拉热窝遭刺杀,引发一连串反应,成为该战争的导火索。该战争历时4年多,最终于1918年11月11日以德军求和告终,协约国阵营取得胜利。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加利波利战役凡尔登战役(“绞肉机”战役)、索姆河战役[3],战火遍及欧、亚、非3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6500万人参战,伤亡人数超过3000万人,造成经济损失约1700亿美元[4]

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另一方面,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给协约国送去大量粮食和枪炮,有近20万中国劳工到欧洲和中东为协约国服务,有数千人因此失去生命[5]

基本信息

中文名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战方同盟国、协约国[1]

参战方兵力6500万左右[6]

伤亡情况协约国总士兵阵亡: 5,497,600、同盟国总士兵阵亡: 3,382,500、交战双方受伤总数:约1000万人、平民死亡总数:6,493,000

地点欧洲、太平洋、中东、地中海、非洲、亚洲部分地区

主要指挥官威廉二世、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穆罕默德五世、斐迪南一世、乔治五世、雷蒙·普恩加莱、尼古拉二世、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伍德罗·威尔逊、冯国璋、彼得一世、阿尔贝一世、斐迪南一世、康斯坦丁一世

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结果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战胜

战后条约凡尔赛条约》及其他系列条约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性、非正义

影响影响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开始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协约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希腊王国、中华民国、大日本帝国

主要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

外文名World War I

战后影响欧洲四大帝国被摧毁、欧洲列强国力下降、美日兴起

战后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