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大帝
3

古罗马帝国统治者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IMagnus,272—337),又称君士坦丁一世,是罗马自公元前27年自封元首的屋大维后的第42代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尊崇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于公元313年颁布米兰诏书,承认基督教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使基督教在其后转变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君士坦丁在罗马皇帝任上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于公元330年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将该地改名为君士坦丁堡。特别是他颁布的禁止佃农离开租种的土地的法令,把佃农变成了农奴,终生依附在那块土地上。这道法令和类似的法律为奠定中世纪欧洲整个的社会结构基础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国学者马恩曾这样评价他:“自此以往,就我们现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创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纪的耶稣基督,而是公元4世纪的君士坦丁大帝。”

基本信息

中文名君士坦丁大帝 

外文名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

别名君士坦丁一世

民族罗马人

出生日期274年2月27日(一说272年)

逝世日期337年5月22日

出生地内索斯(今塞尔维亚东部的尼什)

代表作品尼西亚信经

身份罗马皇帝

主要成就 颁布米兰敕令
迁都君士坦丁堡
重新统一罗马帝国
加强中央集权
进行政治、军事、财政改革
提高基督教地位
召开尼西亚会议

本名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

宗教信仰基督教

在位306年—337年

国 籍罗马帝国

继任君士坦提乌斯

职 业罗马帝国奥古斯都[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