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2
清朝散文家
方苞(fāng bāo,1668年-1749年),字凤九,亦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学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曾任礼部侍郎、侍讲学士、武英殿总裁等职,墓地在江苏六合,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1]。
方苞二十四岁至北京入国子监,被称为“江东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他的文章是“韩欧复出”。三十二岁举乡试第一,三十九岁中贡士。因与同乡戴名世交往甚密,又曾为《南山集偶钞》作序,被株连下狱,定为死罪,后经重臣李光地多方营救,方免死出狱。1722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1731年授左中允,次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升内阁学士,1733年充《一统志》总裁。乾隆时授礼部侍郎,先后为《皇清文颖》、《三礼义疏》副总裁,“经史馆”总裁。乾隆七年,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其治学尊崇宋儒程朱之说,治经求其义理于空曲交会之中。他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2]。作品有《周官析疑》《春秋通论》《狱中杂记》等,后人将其文稿汇刻为《方望溪先生全集》[3]。
基本信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