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15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别称孔夫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1-2]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3]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礼”(以礼治理国家)[3]

基本信息

中文名孔子

外文名Confucius[4]

别名孔子、尼父、孔夫子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身份思想家[5]、教育家

主要成就开创儒学
创办私学
编纂春秋
修订六经

本名孔丘

所处时代春秋末期

字号仲尼

别称尼父、孔夫子

庙号孔庙

陵墓位置鲁城北泗水之上

妻子亓官氏

尊称孔圣人、大成圣至先师、至圣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祖籍宋国栗邑(今商丘夏邑)

父亲叔梁纥

母亲颜徵在

主要作品六经

信仰儒家思想

倡导思想仁、义、礼、智、信

儿子孔鲤

先祖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经济思想重义轻利[3]、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最高政治理想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3]

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3]、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治国方略德治或礼治[3]

教育观经邦济世[2]

民族族群华夏族(汉族前身)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