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尧
3

中国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浙江诸暨人,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1]

赵忠尧是中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从事科学和教育事业,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27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赴美参观原子弹试爆试验,并留美购置核物理实验设备和其他科研器材。1950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刚创建的近代物理所工作,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1958年起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主持创办国内第一个近代物理系。1973年后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5月28日下午,赵忠尧因病逝世,享年96岁[2]

基本信息

中文名赵忠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2年6月27日[3]

逝世日期1998年5月28日

出生地浙江诸暨

代表作品硬γ射线吸收系数测量、硬γ射线的散射、硬γ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混合宇宙线簇射、质子轰击F19时所产生的低能α粒子的研究

职业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主要荣誉1995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

主要成就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
世界上首位准确预测正负电子对撞结果的科学家
中子物理
宇宙线研究的先驱
启蒙者和奠基人
中国原子核物理
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

研究领域硬g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教学职称教授

教育背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学历博士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担任职务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

培养人才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