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

1399年朱棣发动的与建文帝的战争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指明建文元年至四年(1399年-1402年),由燕王朱棣发动的与建文帝夺取政权的战争[1],与景泰末年的“夺门之变”、嘉靖初年的“大礼议”并称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三大案”[2]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又以防边为名,把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建文元年,朱棣引《祖训》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抗,称“靖难”之师,随后挥师南下。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30万北伐,又派李景隆领兵50万继续讨伐[1]。由于建文帝缺乏制胜计谋,任用统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1]。朱棣适时出击,于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靖难之役结束[3]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2]

基本信息

中文名靖难之役

参战方明朝政府军(南军)、燕王朱棣军(燕军、北军)

参战方兵力北军:约30万、南军:100万

其他名称靖难之变

伤亡情况靖难军6万 明军50万

地点中国华北、华东地区

主要指挥官耿炳文李景隆盛庸、朱棣

时间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

结果朱棣军攻下首都南京、惠帝朱允炆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

起因建文帝削藩[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