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1]。
艾萨克·牛顿于1665年发现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并开始发展一套新的数学理论,即微积分学。1687年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力学上,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于1727年3月31日与世长辞[2]。
中文名艾萨克·牛顿
外文名Isaac Newton
国籍英国
出生日期1643年1月4日[3]
逝世日期1727年3月31日[4]
出生地英国 林肯郡 伍尔索普村
毕业院校格兰瑟姆中学、剑桥大学
代表作品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职业物理学家、数学家
主要成就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与莱布尼茨共同发明微积分发明反射式望远镜和光的色散原理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2]
研究领域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科学
逝世地英国 伦敦 肯辛顿
智商290
晚年任职英国皇家铸币厂厂长和督办
所获荣耀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信仰自然神论